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简介
张新岭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就业能力的意义
从历史眼光看,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目前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进入城市并不断壮大,如今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部分,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支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未来发展。他们的劳动技能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能否顺利融入城镇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本课题认为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待新生代农民工。要把新生代农民工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构成和嬗变,全面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因素,评价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综合治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作为我国整体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状况关系到我国基础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国际竞争力。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水平,就业能力提升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身发展和职业向上流动和融入城市社会的关键。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为中国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职业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城市社会融入的关键因素。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来说,随着产业竞争的激烈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依赖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劳动力重要供给方的新生代农民工如果不能适时适地的在整体就业能力上有所提高,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的结构性供需失衡,进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长远发展。
二、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框架
就业能力作为经济发展源动力的劳动者经济价值的集中体现,无论对于个体、组织还是国家而言,都越来越成为一种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而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政策制定上,都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在理论层面,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作用、模型、开发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对政府政策制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在政策层面,就业能力作为一种针对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就业问题的根本性政策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劳动力市场政策和经济战略中去。
对目前研究影响较大的定义是布朗(Brown)等人(2003)做出的。他们认为影响就业能力的首要因素不是劳动者个体的能力,而是劳动力市场的状态,劳动者个体的就业能力会随着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在劳动力非常短缺的时候,企业会降低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那些长期失业的人也能因此具备了就业能力而获得就业;当劳动力过剩而工作短缺的时候,他们也就变得没有就业能力了。因此,布朗等人认为就业能力具有双重性:相对性和绝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劳动者个体能否具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去完成工作,而相对性是指就业能力的强弱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本课题以布朗(2003)的概念和麦克奎德、林德赛(2005)提出的“全面的就业能力”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识别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构成的多维要素,全面分析其就业和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本课题认为从全面的角度考虑,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取(转换)工作,维持工作、在工作中发展以及创业的能力,之所以包括创业,是因为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形式。
从我国经济和社会二元体制的基本国情出发,通过识别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本课题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职业适应性、职业认同与外部就业和培训政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权益保障等多要素共同决定的集合与统一体,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分析框架应该涵盖内外所有这些方面,前者可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内部就业能力,后者可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外部就业能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应是一个基于内外协调、共同推进的系统过程,考虑我国强势政府、弱势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通过政府主导、增能赋权,改善环境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应是主要的方式。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内部就业能力,本课题在已有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以受教育程度、参加培训状况、技术等级、工作时间、身体健康状况作为衡量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指标,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本课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本课题参考阿德勒和列纳等人的概念,将社会资本分为“微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两种类别。前者就是外部社会资本或私人物品,包括微观的个人关系和这些关系中所嵌入的资源,也包括个人网络结构位置所带来的资源。后者就是内部社会资本或公共物品,包括宏观的群体内部的社会联系与互信,也包括可以促成集体行动并创造资源的群体的结构方式。已有的研究大多只集中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一个层面,很少有在同一个研究框架中同时分析宏观和微观层次社会资本。本课题尝试着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微观和宏观社会资本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故在调查设计中,同时加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两种层次社会资本的分析指标。
本课题认为职业适应性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参考范成杰(2006)的研究方法,从职业能力适应、职业人际适应、职业心理适应和职业综合适应四个方面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本课题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身份认同、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职业流动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外部就业能力,本课题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政策的总体导向、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策发展历程、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以及与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密切相关的户籍政策、社会保险政策、住房政策等。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
本课题认为,政府应从培训、人力资源市场、保障措施、创业等几方面入手,开辟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对于培训路径,政府应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政策、保障职业培训经费、改进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内容评估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鼓励用工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从就业优先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战略高度上考虑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政策,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本课题仅从信息平台建设和组织机制建设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进行研究。
政府完善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保障政策体系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全面解决的基础性保障,也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政策的落实与创新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保障政策转型的方向与目标是建构一个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从政府治理出发,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就业与发展为中心,以就业能力提升为政策基本价值取向,以对新生代农民工服务、增能、赋权为政策理念,以政府主导、企业、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参与模式制定政策。这些保障政策和措施包括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政策、社会保险政策、住房政策和子女教育政策等方面。未来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保障政策的效果应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和转移稳定性的提高上,包含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权、保障权、发展权等内容,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和谐发展。
创业行为不仅可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城市生存、适应和发展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减缓社会矛盾和推动市民化的进程。所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创业,无论对于国家、社会,还是对于他们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成功与否,在创业过程中都会产生就业能力的累积效应,为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品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客观上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鼓励和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政府应积极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动机,营造宽松的创业制度环境,构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培训,降低创业法律风险,提供创业信息。
张新岭,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
地址:南京邮电大学亚东新城区文苑路9号(210023) 电话:025-85866911 传真:025-85866911 Email:kxjsc@njupt.edu.cn
Copyright © www.njup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